四、何为禅定?
禅定的第一定义,叫做“心一境性”——心里想的和做的是同一件事,这个当中没有妄想打岔,这个就是禅定。
那怎么样来培养我们的“心一境性”呢?必定有一个依止点,我们叫做“业处”或者“所缘”——人中上,鼻端前,呼吸摩擦的感觉。
根据佛法讲,当我们能够专一在这个“业处”的时候,就能够进入定境。用巴利文来解释,叫做“舍摩他”——“止”。当一个人心“止”一处时,无往不利,无事不办。当我们能够用微细的心、持久的力来观看、观察法尘的时候,我们的“观修”就建立起来了,“观”在巴利文里面,叫做“毗婆舍那”。
禅定从释迦佛传来,到现在,门派很多,各有不同,现在外面有很多禅定的教法,有的一教你就是:“哎呀,你坐在那里了,坐着舒服就好了,这就是禅定啦”!这是不对的。禅定必须要具备的因素,就是你要有一个相对应的点,来使你不断地精摩、研磨,直到拥有细致的心,当你有了微细的心、持久的力,再来观察佛法,你才能看到“法尘”、“法相”的变化,然后在这个当中,看到“苦”、“空”、“无常”、“无我”。
当一个人能够自证到“苦”、“空”、“无常”、“无我”的时候,特别是像一个佛教徒,佛教区别于外道,就是因为:没有一个我的存在。佛教从见地上来讲,否认有一个肉身的我、有一个神识的我的存在;然后从理义上来讲,佛教区别于外道,是因为佛教是教大家怎么样像释迦佛一样的自在,而其他的宗教是在教有一个主神,你向他祈祷,然后他就能够保证你得到快乐。但是我们要想一想,如果那一天这一尊主神不高兴了,你又能够得到多少快乐呢?
所以呢,像这些东西,大家应该注意。